食品伙伴网
密切关注国家及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食品监督管理部门的食品安全抽检动态,将2017年第一季度食品抽检信息进行汇总整理,利用食品抽检信息查询分析系统进行统计与分析,分析结果详见下文。
2017年第一季度国家及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食品监督管理部门共抽检食品92173批次,其中抽检合格样品89745批次,不合格样品2428批次,合格率为97.37%。
一、食品品类分析
食品伙伴网结合各类食品生产许可审查细则将抽检食品分为30个大类,从抽检总数来看,第一季度抽检力度较大的4类食品依次为肉及肉制品、粮食及其制品、饮料、餐饮食品。
其中肉及肉制品共抽检11665批次,不合格215批次,合格率为98.2%。主要不合格原因为微生物(菌落总数)超标93批次,占总不合格的42.3%;食品添加剂(山梨酸及其盐等防腐剂类)违规使用46批次,占总不合格的20.9%;兽药残留(主要为检出禁用药物盐酸克仑特罗和莱克多巴胺)超标42批次,占总不合格的19.1%。
粮食及其制品共抽检9428批次,不合格19批次,合格率为99.8%。主要不合格原因为微生物(大肠菌群)超标6批次,占总不合格的31.6%;食品添加剂(二氧化硫)违规使用5批次,占总不合格的26.3%;标签标识不符合要求4批次,占总不合格的21.1%。
饮料共抽检6690批次,不合格254批次,合格率为96.2%。其中包装饮用水不合格201批次,占饮料总不合格的79.1%,主要不合格原因为微生物(铜绿假单胞菌)超标176批次,占总不合格的67.7%;质量指标(耗氧量和溴酸盐)不合格50批次,占总不合格的19.2%;食品添加剂(糖精钠、安赛蜜、苋菜红、苯甲酸等)违规使用21批次,占总不合格的8.1%。
餐饮环节共抽检食品及相关产品6627批次,不合格229批次,合格率为96.5%。主要不合格原因为食品添加剂违规使用151批次,占总不合格的65.9%;污染物超标23批次,占总不合格的10.0%。餐饮环节抽检米面制品和肉制品不合格率较其他品类明显,分别占餐饮食品总不合格的34.1%、23.3%。
备受社会关注的婴幼儿配方食品,共抽检893批次,不合格6批次,合格率为99.3%,整体合格率较高。其中4批次为亚油酸检测值不符合标签标识值,2批次阪崎肠杆菌超标。
抽检中发现合格率最低的食品品类为冷冻饮品,不合格率为5.78%,主要不合格原因为微生物(菌落总数、大肠菌群)超标;其次是糕点,不合格率为5.58%,主要不合格原因为食品添加剂违规使用占37.6%,微生物超标占34.8%。
所有产品抽检批次总数占比见下图1,具体抽检情况汇总结果见下表1。
图1第一季度抽检产品批次占比图
表1第一季度抽检情况汇总
序号
食品品类
抽检总数量/批次
合格数量/批次
不合格数量/批次
合格率
1
可可及焙烤咖啡产品
70
70
0
100%
2
粮食及其制品
9428
9409
19
99.8%
3
食品添加剂
382
381
1
99.7%
4
乳及乳制品
1733
1725
8
99.5%
5
速冻食品
2578
2566
12
99.5%
6
罐头
926
918
8
99.1%
7
糖果和巧克力制品
1527
1512
15
99.0%
8
特殊膳食食品
1167
1155
12
99.0%
9
保健食品
1151
1139
12
99.0%
10
茶叶及相关制品
2622
2593
29
98.9%
11
豆及豆制品
1472
1454
18
98.8%
12
蛋及蛋制品
1228
1207
21
98.3%
13
肉及肉制品
11665
11450
215
98.2%
14
薯类和膨化食品
881
862
19
97.8%
15
食糖
366
358
8
97.8%
16
蔬菜及其制品
6163
6023
140
97.7%
17
蜂产品
906
883
23
97.5%
18
食用油脂及其制品
4313
4204
109
97.5%
19
酒类
4727
4600
127
97.3%
20
调味品
4239
4115
124
97.1%
21
水果及其制品
3019
2925
94
96.9%
22
餐饮食品
6627
6398
229
96.5%
23
方便食品
2043
1967
76
96.3%
24
水产及其制品
5339
5135
204
96.2%
25
饮料
6690
6436
254
96.2%
26
炒货及坚果制品
1816
1729
87
95.2%
27
食品相关产品
876
832
44
95.0%
28
淀粉及淀粉制品
1317
1245
72
94.5%
29
糕点
6277
5927
350
94.4%
30
冷冻饮品
415
391
24
94.2%
(备注:由于同一批次产品可能存在多个不合格原因,故根据不合格原因分析时不合格原因发生样品批次数可能会高于实际抽检批次数)
二、不合格原因分析
第一季度抽检发现的不合格样品中,食品添加剂违规使用共计764批次,占比为30.8%,微生物超标共计614批次,占比为24.7%,具体不合格原因占比见下图2。
图2:不合格原因占比
食品伙伴网温馨提示
1、食品添加剂违规使用
食品添加剂违规使用包括超范围、超限量使用食品添加剂,主要与企业对于标准不熟悉、配方设计不科学、原辅料带入、加工工艺不稳定等有关。企业应严格遵守GB 2760-2014《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科学设计产品配方,注意添加剂的配比和添加量,严格控制配料环节的准确性,对于国家规定禁止使用的食品添加剂坚决不予添加,确保终产品的添加剂指标符合国家标准。
2、微生物超标
微生物超标与食品原辅料、生产加工环境洁净度、工器具设备消毒、人员卫生意识、贮存运输销售条件等有关,对于食品生产企业,应该从各个环节进行微生物风险分析,确定关键控制点,从人员卫生意识的提升、原辅料验收、生产加工环境的改善、生产过程的规范、生产技术的提高、贮存运输销售环境的控制等方面降低微生物污染的几率,才能确保终产品微生物指标符合要求。